
【記者蘇莉湘 /高雄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30)於擁有「亞馬遜門戶」之稱的巴西貝倫(Belém)盛大舉行。配合大會11月18日「海洋日」主題,海洋委員會首次參與氣候峰會,當日在綠區舉辦「海洋與氣候」周邊會議,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陸曉筠擔任專題講者,發表臺灣在藍碳生態領域的最新發展與治理策略,並與國際組織及青年代表進行跨世代對話。該場論壇內容紮實,扣合各國關注的氣候變遷與藍碳前瞻性治理議題,吸引眾多與會者熱烈參與,現場座無虛席,充分展現臺灣積極回應全球氣候變遷挑戰的具體貢獻。
建構國家級藍碳戰略 納入科學數據與夥伴關係雙軌推動
海洋保育署署長陸曉筠以「重塑藍碳的未來:復育、創新與區域夥伴關係」為題進行專題演講,深入闡述我國推動海洋藍碳治理的完整行動策略,強調「科學為本」與「制度創新」兩大方向。
陸曉筠指出,面對棲地流失與全球減碳壓力,海保署已完成關鍵藍碳生態系統(紅樹林、海草床、鹽沼)的科學評估與優先復育順序設定,公布藍碳生態系復育行動計畫及海草復育指引,未來將持續推動藍碳數據正式納入國家自定貢獻(NDC)與國家溫室氣體盤查清冊,讓海洋碳匯成為臺灣邁向淨零的重要支柱。
面對資金與技術標準化的挑戰,陸曉筠特別強調「公私協力」的重要性,從藍碳方法學、示範場域,到企業ESG資源的整合,皆需要跨界協作。她也分享在地社區與學校投入藍碳生態系守護的動人實例,展現「由下而上」的永續能量。
陸曉筠表示,「我們的策略是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協作網絡,串聯中央與地方政府、學術界、NGO 與在地社區的力量。透過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不僅提升藍碳的碳匯效益,也希望同時強化海岸的氣候韌性與生物多樣性。」她指出,此次COP30大會中,藍碳議題已受到國際高度關注,各國正尋求政策與地方實踐的具體連結,而臺灣正沿著這個方向持續前進,並與國際社會共同攜手面對氣候挑戰。
跨域觀點激盪 聚焦氣候融資、地方參與與青年行動
在隨後的專題座談中,陸曉筠與UNFCCC 自然解方委員會委員、也是國際保育組織RARE資深經理Lisa Schindler Murray、Youth4energy代表Sthefany Sueldo Cruz,以及我國COP30青年代表宋旻進行交流。
座談聚焦於藍碳落地實踐與國際合作,Lisa Schindler Murray分析了多元化的藍碳融資工具,包括生態系統付費(PES)與藍色債券的適用性,並肯定臺灣的經驗非常符合國際高品質藍碳 (High-Quality Blue Carbon) 的發展趨勢;Sthefany Sueldo Cruz則分享墨西哥能源轉型經驗,與我國青年代表宋旻共同探討海洋教育與在地守護的重要性,青年代表的觀點精準反映新世代對海洋永續的核心價值訴求,現場並展示臺灣公私協力推展永續和藍碳概念的循環經濟海廢設計產品,引發熱烈討論和迴響。
管碧玲主委勗勉:打造藍色永續國度 讓海洋成為氣候解方
對於團隊成員首進氣候峰會即獲注目,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給予高度肯定,儘管本次會議在種種場地限制和場外倡議人士激烈抗議聲浪,以及當地突發狀況的嚴峻考驗,同仁仍展現出極佳的應變能力與國際風範,達成亮眼的交流成果。
管主委強調,臺灣已有能力輸出藍碳治理經驗與技術,這些專業與決心持續化為科研、復育行動,將「海洋挑戰」轉化為「海洋機會」,她期勉團隊持續秉持「以海洋為本」的精神參與國際事務,讓臺灣在2050淨零轉型的全球隊伍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加值夥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