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文煥/專欄報導】
我們的相遇,是在兩年前,疫情剛過的某個深夜。當時,我在語音社群平台「客家國」的一個聊天室裡,一個年輕人以有些羞怯卻堅定的語氣說出:「我想用母語寫歌,唱出我對客家、對家的感覺。」那個聲音,來自江晟榮。他當時還是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的大學生,剛開始摸索創作的輪廓,卻已明確知道自己想走的,是一條用母語唱出自我與認同的路。從那晚開始,我記住了這個名字。兩年過去,江晟榮不只完成了他的第一張客語創作專輯《尋著》,也一步步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音樂歸鄉路。
晟榮說:「我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是誰、來自哪裡。客家話、客家生活,對我來說太自然了,根本沒什麼特別。」他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平淡,但眼神卻閃著一點愧疚與一點懷念。2021年,他高中畢業,離開苗栗市,帶著吉他與錄音設備南下臺南讀書。遠離家鄉之後,他才發現,一些從小習慣的聲音、一種語調的抑揚、甚至是阿婆平常唸他的語氣,竟然都成了思念的來源。某天,他試著用客語寫一首歌,但一句詞也寫不出來。晟榮想起這段創作的歷程:「那時我才發現,我竟然不會講客語了。」
這個發現讓他震驚,也讓他開始每週固定打電話給阿婆,練習講話、學講故事。有時候只是問一句話怎麼說,有時候什麼都不講,就只是想聽見家裡的聲音。「我問我爸,『想念』要怎麼講,『喜歡』又是怎樣表達,那些詞,慢慢拼回了我心裡的拼圖。」他說這些時,語氣有點軟,但堅定得像是在保護一樣東西。剛開始用客語創作時,他並不自信。晟榮坦言道:「我有一點自卑啦,怕大家聽不懂,或者覺得我很奇怪。大家都唱華語流行歌,只有我用客語。」但在一次創作比賽中,他用一首簡單的客語創作奪下名次,也第一次覺得:「我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要好好把握。」
「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我不是奇怪,我是特別。」一次偶然的機會,舅公給他看阿太唱山歌的錄影帶,看著影像裡的老照片與旋律,他突然有一種被觸動的感覺。「我那時候才明白,我喜歡唱歌,不是突然的。山歌原來早就流在我的血液裡。」雖然他沒能親自跟阿太學唱,但他決定要把傳統的聲音放進自己的音樂裡,用新的語言方式重新說一次祖輩的故事。「我不只是想寫流行歌,我想寫出有『客家味』的流行歌。」
他說,語言就像植物,需要陽光、空氣和水才能生長。「現在沒什麼人在講客家話了,也很難有機會用母語聊天。但我不覺得這是絕望,我覺得這是我們的責任──創造新的語言環境。」他並不想讓客語回到過去,而是希望它能走進當代。「不是懷舊,是生活。」這句話,他說得很簡單,但聽在我耳裡,卻特別響亮。這份信念,也讓他接到越來越多的舞台邀約、節目訪談,甚至開始主持電台的客語節目。晟榮表示:「我發現,其實很多人也在努力。有的當老師、有的當主持人、有的像我寫歌,大家一起走,這條路就不會孤單。」
2025年,江晟榮推出了他的第一張客語專輯《尋著(qim doˊ)》。這張專輯從命名開始,就帶著濃濃的雙重意義:在客語裡,「尋著」是「找到了」,但在華語語境中,它仍保留著一種「正在尋找」的動態。晟榮堅定的說:「我覺得我就是這樣,一邊尋,一邊找到。我找到語言,也找到自我。」這張專輯,他親自參與製作過程,從詞曲、編曲到後製,每一個步驟都親手參與。錄音選在南藝大的錄音室,他找來金曲客語歌手陳瑋儒協助配唱,也邀請朋友們一起磨細節。過程中,他還向父親請教苗栗腔的說法,力求讓每一句歌詞都貼近他所熟悉的語感與文化味。
「這張專輯,其實是我從離家開始,一路寫回家的過程。」這句話,讓我想起兩年前那個深夜,在聊天室裡他說的第一句話:「我想用母語寫歌。」如今他真的寫下來了,也唱出來了。更重要的是,他讓這條從出發到回家的路,不再只是個人的私語,而成了一首讓人聽得懂「情」的歌。
「日文、韓文、英文歌大家都會聽,客語歌為什麼不行?」晟榮問。我想,這不是一個反問句,而是一種召喚。這條路,他已經出發,也正在轉屋下。他走得很慢,但每一步都踏得很深。因為有些歌,是唱著唱著才懂它的情;有些路,是走了之後才知道,它其實一直都在指向你心裡的那個地方──家。
江晟榮說:「這張專輯收錄了8首全客語原創歌曲,是我離開家鄉、來到南部求學後,慢慢找回語言與身份的過程。每一首歌都是我對家、對文化、對自我認同的深刻提問與回應。希望你們聽見的不只是旋律,而是一段段真實的生命故事。」
誠摯邀請大家一起來聽《尋著》,讓更多人聽見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語言。
收聽連結:
https://www.soundscape.net/a/105813
感謝每一位支持與鼓勵我的朋友,是你們讓這段音樂旅程更有意義!